在经历了13天的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12月11日在墨西哥坎昆通过《坎昆协议》后闭幕。
图雷斯基说:这些碳是几千年来逐渐累积在生态系统里的,但是现在正被快速的释放出来。全球变暖带来的冲击之一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森林大火更频繁和更猛烈,这进一步加大了气候变化加剧的威胁。
图雷斯基指出,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林火频频发生,这一发现很令人担忧,因为全球的土壤碳(soil carbon)中,大约一半在北部的永久冻土层和泥炭地里,此外这里还储存了数百亿吨的另一种温室气体——甲烷。图雷斯基说:在这部气候改变的剧目中,天气变暖引起更大更多的野火,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和进一步造成暖化。以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图雷斯基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说:在这部气候改变的剧目中,天气变暖引起更大更多的野火,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和进一步造成暖化据推测,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大片热带森林的毁灭释放了大量的碳气,每年的释放量占总量的12%至15%。至今,人们大多注意的是热带森林的被砍伐。
他们发现过去10年中,阿拉斯加的焦土数量增加了一倍,这是因为森林大火发生得频繁了。图雷斯基说:引起林火的主要是,土壤表层的植物腐殖质、苔藓和有机物。丁一汇说,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也在增加,干旱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0年干旱明显加剧。
丁一汇说,观测和理论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水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也正是今年夏季我国暴雨与热浪(包括日本的热浪)同时增加和俄罗斯热浪与巴基斯坦大洪水同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干旱面积扩大迅速,尤其在黄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资源紧缺,丁一汇认为这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夏季降水分布格局的改变密切相关,即从上世纪70年代代末以来,主要雨带由华北地区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使北方出现了长达30多年的长期干旱,而南方暴雨与洪水频繁发生。中国降水格局的变化是亚非大范围地区干旱变化的一部分,而这与全球水循环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
丁一汇说,如何减缓和适应水循环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大挑战。这种情况下,当北方冷空气南移,就容易在较低温度产生暴雨。
近年来暴雨和干旱缘何会交替频发?2010年9月9日,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会上作了《全球水循环变化与中国的干旱》的报告,认为这与全球水循环变化相关。当南方暖湿气流北移,就容易产生热浪。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温度上升,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在增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气才能达到饱和,达到降水条件,并且一旦发生降水,强度就会加强。丁一汇还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还表现为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原本大气环流多纬向流动,现在经向流动多起来
这种情况下,当北方冷空气南移,就容易在较低温度产生暴雨。中国降水格局的变化是亚非大范围地区干旱变化的一部分,而这与全球水循环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导致更强的降水和更多的干旱发生,主要表现为小到中雨频率普遍减少,而大雨与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当南方暖湿气流北移,就容易产生热浪。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北方干旱面积扩大迅速,尤其在黄河和海河流域,淡水资源紧缺,丁一汇认为这与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夏季降水分布格局的改变密切相关,即从上世纪70年代代末以来,主要雨带由华北地区逐渐南移到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使北方出现了长达30多年的长期干旱,而南方暴雨与洪水频繁发生。丁一汇还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还表现为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原本大气环流多纬向流动,现在经向流动多起来。
丁一汇说,观测和理论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水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暴雨和干旱缘何会交替频发?2010年9月9日,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会上作了《全球水循环变化与中国的干旱》的报告,认为这与全球水循环变化相关。
丁一汇说,如何减缓和适应水循环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大挑战。丁一汇说,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也在增加,干旱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0年干旱明显加剧。这也正是今年夏季我国暴雨与热浪(包括日本的热浪)同时增加和俄罗斯热浪与巴基斯坦大洪水同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在暖气候下,海洋蒸发增加,大气本身的含水量也增加,一般而言,当温度每升高1℃,大气含水量可提高约7%。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温度上升,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在增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气才能达到饱和,达到降水条件,并且一旦发生降水,强度就会加强程东红对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充分肯定,她说,通过举办跨国家、跨语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全球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突出学科交叉,强化交流碰撞,启迪创新思维,这种活动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严格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强化森林经营、坚持合理采伐利用等多种措施,扩大森林资源,防止森林退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加。森林能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调节径流的时空分布。
江泽慧说:科学无国界,随着信息交流手段的日趋发达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合作,而且也有条件合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防控自然灾害,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需要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各尽其责。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民间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学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
据悉,近年来,地震、海啸、干旱、洪涝,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造成失触目惊心的损失,引起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关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也成为人类长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区域和全球林业合作。2010年4月13日,首届森林科学论坛——森林应对自然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发展目标。
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减少碳排放。森林能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森林对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和减缓作用,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城市污染。在开幕词中,江泽慧表示,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森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生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森林科学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意愿和正确选择,森林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祝列克称,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类已深刻认识到森林在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加森林资源,就是增加碳吸收。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的专家,野生救援、森林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官员,以及中国从事气象、水利和林业的学者近200人出席了此次国际盛会。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源库,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一致认同。森林能保持水土,防止或减轻山崩、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灾害。会议以尊重把握自然规律,防御减轻灾害损失为主题, 以认识自然,把握规律,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为主要任务。
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推动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促进经济发展的好方法和新举措。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会议旨在凝聚全球专家智慧,共享经验,规避失误,探讨森林自然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交流预测预报和减轻森林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教授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
评论留言